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
专业代码:710201
二、入学要求
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全日制三年,实行2.5+0.5学制
四、职业面向
1.对口升学
2.就业: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维护和安装员、信息管理员等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代码) |
对应行业(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
信息技术类(09) |
计算机应用类(710201) |
计算机系统服务、计算机维修、其他计算机服务 |
1-44 计算机与应用工程技术人员3-12行政事务人员 |
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硬件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 |
文员、初级程序员、网络管理员、 网页制作员、信息处理技术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能够对口升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操作员岗位工作,并具备向计算机维护与安装员、多媒体制作员和信息管理员等工作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目标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目标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
(3)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知识。
(4)掌握计算机应用领城常用工具软件的知识。
(5)掌握多媒体素材处理、简单的动画设计知识。
(6)掌握使用C语言程序开发基础知识。
(7)掌握常用数码产品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的排除的知识。
3.能力目标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2)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
(3)具备一定的新知识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自省、自控、抗挫等社会能力。
(4)掌握常用办公设备(打印机、扫描仪等)及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具备办公自动化的能力。
(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安装方法等知识,具备DIY计算机的能力。
(6)掌握计算机常见故障及产生原因的知识,具备计算机软、硬件故障分析、检测、排除等维修能力。
(7)掌握网络布线、网络设备安装调试、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等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及常用网络故障的排除能力。
(8)掌握图像处理软件中选区、图层、路径、通道、蒙版、滤镜等知识,具备对图像编辑处理、艺术构思及鉴赏能力。
(9)掌握动漫制作软件中建模、材质、灯光、渲染、动画、特效等知识,具备制作二维作品及影视后期处理的能力。
(10)具有信息技术领域的营销方法与技巧。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历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任务 |
参考学时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并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36 |
2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并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36 |
3 |
哲学与人生 |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标准》开设,并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36 |
4 |
职业道德与法制 |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并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36 |
5 |
语文 |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并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178 |
6 |
数学 |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开设,并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178 |
7 |
英语 |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开设,并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178 |
8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开设,并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89 |
9 |
体育与健康 |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设,并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142 |
10 |
公共艺术 |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开设,并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36 |
11 |
历史 |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开设,并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36 |
(二)专业技能课
1.专业基础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常用工具软件 |
掌握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虚拟机、特殊文档编辑与格式转换、翻译工具、网络管理与数据传输、即时通信、信息安全、云办公、数码产品及移动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多媒体信息处理等常用工具类软件的应用技能 |
72 |
2 |
计算机录入技术 |
了解计算机信息领域进行办公、信息处理的基本录入方法,掌握准确、快速的中英文盲打、听打录入技能,并根据就业岗位需要,熟悉语音、手写和其他外国语言文字的录入方法 |
108 |
3 |
计算机编程基础 |
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解数据类型表达式、逻辑关系、流程控制等知识,熟悉计算机编程从需求分析到软件发布的业务流程,掌握可视化程序界面设计、数据库连接、多媒体与网络应用等编程方法,能使用编程工具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程序 |
144 |
4 |
图形图像处理 |
了解图形图像处理及相关的美学基础知识,理解平面设计与创意的基本要求,熟悉不同类型图形图像处理业务的规范要求与表现手法,掌握应用平面设计主流软件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技能,能使用相应软件进行图形绘制、图文编辑、图像处理等业务应用 |
72 |
5 |
计算机网络基础 |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类型、组成、应用等基础知识,熟悉网络工作原理、网络协议和网络规划相关知识,掌握简单局域网搭建及应用、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网络服务器安装与调试等基本技能 |
162 |
2.专业核心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多媒体制作 |
了解多媒体制作的基础知识,理解动画形成原理与多媒体制作的基本要求,掌握二维动画元素绘制、动画编辑、多媒体素材处理、打包集成等相关技能,能应用二维动画设计和多媒体制作主流软件进行简单的动画设计和多媒体素材合成 |
108 |
2 |
网页设计与制作 |
了解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和规范,要求熟悉HTML和脚本语言相关知识,掌握站点创建、网页元素编辑、表格应用、层和框架布局、网页行为添加样式与模板应用、表单元素使用等相关技能,能应用主流网页设计软件进行不同风格的简单网页设计以及简单网页代码和脚本编写 |
162 |
3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
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配装计算机,安装计算机系统软件、常用应用软件及简单网络应用工作流程,掌握个人计算机的硬件拆装、软件安装、外设连接与配置,能诊断和排除计算机硬件简单故障 |
162 |
4 |
C语言程序设计 |
掌握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框架,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熟练应用C语言集成环境设计和调试C程序;能用C语言程序设计的方式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测试程序;掌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方法,无论以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
105 |
5 |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
物联网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技术理论,编码、自动识别、WSN等感知层技术,传输层使用的各种网络技术,云计算、数据库等处理层技术,物联网的安全与管理,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物联网个层次的主要技术指标。 |
54 |
6 |
图形图像处理(进阶) |
图形图像处理的流程,广告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建筑效果图的设计与制作方法,赏析优秀的广告和处理照片,流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
72 |
3.专业选修课
(1)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
(2)网页动画制作
(3)云计算应用
(4)移动终端
(5)其他
4.综合实训
5.顶岗实习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教学周数分配表 |
|||||||||
学年 |
学期 |
总周数 |
军事技能训训 (含入学教育) |
假日及机动周数 |
复习与考试周数 |
综合实训周(实习与研习) |
顶岗实习 |
毕业教育 |
课内教学周 |
一 |
1 |
20 |
1 |
1 |
1 |
0 |
0 |
0 |
17 |
2 |
20 |
0 |
1 |
1 |
0 |
0 |
0 |
18 |
|
二 |
3 |
20 |
0 |
1 |
1 |
0 |
0 |
0 |
18 |
4 |
20 |
0 |
1 |
1 |
0 |
0 |
0 |
18 |
|
三 |
5 |
20 |
0 |
1 |
1 |
4 |
0 |
0 |
14 |
6 |
20 |
0 |
1 |
0 |
0 |
18 |
1 |
0 |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见附录一:三年制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安排表。
(三)学分与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分 |
学分占比 |
学时 |
理论学时 |
占总学时比 |
实践学时 |
占总学时比 |
|||
公共基础课 |
公共必修课 |
必修 |
59 |
56 |
32% |
33.71%
|
996 |
798 |
26.06% |
198 |
6.47%
|
公共选修课 |
选修 |
3 |
1.71%
|
54 |
48 |
1.57% |
6 |
0.2% |
|||
专业课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 |
81 |
31 |
17.71% |
46.29%
|
550 |
489 |
15.97%
|
61 |
1.99% |
专业核心课 |
必修 |
37 |
21.14% |
660 |
519 |
16.95% |
141 |
4.6% |
|||
专业选修课 |
选修 |
13 |
7.43% |
232 |
150 |
4.9% |
82 |
2.68% |
|||
实践教学 |
必修 |
35 |
20% |
570 |
4 |
0.13% |
564 |
18.42% |
|||
合计 |
175 |
100% |
3062 |
2008 |
65.58% |
1054 |
34.42% |
说明:1.课内教学原则上以16—18学时为基准折算为1学分(个别课程可根据其开课性质、开课方式、开课学期做适量微调),教育研习纳入教学周计算。
2.本专业总学时为3062学时,总学分为17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学时1050,占比34.29%;专业课学时2012,占比65.7%;技能总学时1054,占比34.42%;选修课总学时286,占比9.34%。
八、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计算机应用专业现有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能力较强的专兼职结合较好的优秀团队。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人,双师型教师2人。全体教师热爱学生,忠诚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为加强专业实践性,专业教师每两年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
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研教改能力等。主干课程教师经历丰富,具备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及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充盈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队伍,我校正招聘5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教室已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内已配备了计算机基础应用实训室,并将配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室、多媒体信息处理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等,实习实训设备一般按照每班50人以上同时实验或实训的要求,各室硬件配置都根学科发展与时俱进。教学条件完全能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所有实训室都能够满足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现建有主干带宽1000M和100M到桌面的校园网,校园网以宽带接入方式和互联网相联,并连接到所有科室、实训室,实现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信息化;教学用计算机达人均1台。
(三)教学资源
根据本专业的发展需求,每学年按照《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征订目录》进行教材的选用,鼓励专业课教师自编适应专业学生特点的一体化教材,采取原版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师撰写特色鲜明的实验指导书---《计算机应用实训指导》。在实训指导书中增加了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介绍,减少了理论和原理,增加了岗位实际应用范例,有了更加完备的实验实训条件,学生的技能训练得到了保障,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校有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除学校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资源外,学校可提供的扩充性资料包括:学校的资料室、学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馆藏的相关专业纸质及电子图书等。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还建设了包括手机移动学习课程、网上公开课程、网络课程、课程学习包、精品课程等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建设了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的学习包、个体实训教学要求的网络虚拟仿真实验和个体实训学习包等资源。
(四)教学方法
1.专业课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采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环境科学知识的认识规律,符合环境教学任务和环境教学内容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益阳市地区、本校、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设备等具体条件出发,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不搞生搬硬套,提倡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流派。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如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教学中,应采用探索式教学模式, 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
2.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教学方法
定岗实习与社会实践一般采用项目活动方式,即分活动小组,在指导教师和项目组和的带领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考核将按活动参与性和效果进行考核。
顶岗实习一般要是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岗位,直接参与现场生产过程,在企业专业学习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分项目小组完成顶岗实习工作任务。顶岗实习完全按照企业规范和要求进行考核。
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由学校、企业(单位)、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校在三方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全面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和与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学校制定了完善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的制度,切实加强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管理,配备了专业老师、专职指导老师和专门管理人员。
学校应提前与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单位)进行沟通,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学校每学期定期检查和监督实施情况,向企业(单位)、指导教师和学生了解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情况,听取对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检查记录。
3.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学习空间、教学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如2020年初疫情期间,师生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教学,做到了“停课不停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原本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能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利用学习空间、教学云平台,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展示渠道,比如将小组制作的网页地址放到学习空间,供老师、同学们点进去观看、点评,对大家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活动要根据计划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管理的开放性、教学考评的透明性等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管理水平。
(五)学习评价
1.由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家庭及其他)四方共同实施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1+X”证书的获取率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1)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笔试、作业、课堂提问、课堂出勤、上机操作考核以及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的成绩等。
(2)实训实习效果评价方式
实训实习评价:采用的是实习报告与实践操作水平相结合等形式,如实反映学生对各项实训实习项目的技术水平。
顶岗实习评价:顶岗实习考核方面包括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综合评价鉴定等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方式。
2.本专业还推行“以赛促学”,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特殊表现受到国家、省、市等不同奖励,可作为基础学分使用(如技能大赛模块)。
(六)质量管理
1.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在学校里校长为学校教学第一责任人,专业负责人为本专业教学第一责任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本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近几年加大了对专业教学的投入和管理,确保专业教学有序进行。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加强了本专业建设总体设计,组织对本专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确保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管理组织机构与运行
学校根据办学规模和实际需要,设立教务、实训实习、教研等教学管理和研究机构,配备了与学校规划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研究人员,完善了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完善了管理人员、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岗位职责,完善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教学设施设备、图书及教材等各项管理制度。
3.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与执行。
学校制订完善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常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组织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学习与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学校还建立健全常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诊断与改进机制,确保常规教学规范有效。
4.教学档案收集与整理
学校做好了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为教学教研工作提供重要的教学信息资源。教学档案主要包括教学文书档案、教学业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和学生学籍档案等。学校对教学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做出规定,由专人负责管理,使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更好地为教学教研进行服务。
5.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按规定设立了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教研人员。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设立了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证研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九、毕业要求
1.符合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
2.思想品德评价合格,身心健康。
3.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
4.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考核合格。
5.符合学校的有关毕业要求。
十、附录
三年制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设置与进程安排表 |
||||||||||||||||||
序号 |
课程 |
学分 |
教学时数 |
理论教学按学年及 学期分配 |
考试方式 |
|||||||||||||
分类 |
课程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训学时 |
第一 学年 |
第二 学年 |
第三 学年 |
|||||||||||
一 17周 |
二 18周 |
三 18周 |
四 18周 |
五 18周 |
六 |
|||||||||||||
1 |
公 共 基 础 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 |
34 |
34 |
2 |
实习与毕业考核
|
考试 |
||||||||||
2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2 |
36 |
36 |
2 |
考试 |
||||||||||||
3 |
哲学与人生 |
2 |
36 |
36 |
2 |
考试 |
||||||||||||
4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2 |
36 |
36 |
2 |
考试 |
||||||||||||
5 |
语文 |
10 |
178 |
178 |
2 |
2 |
2 |
2 |
2 |
考试 |
||||||||
6 |
数学 |
10 |
178 |
178 |
2 |
2 |
2 |
2 |
2 |
考试 |
||||||||
7 |
英语 |
10 |
178 |
178 |
2 |
2 |
2 |
2 |
2 |
考试 |
||||||||
8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5 |
89 |
44 |
45 |
1 |
1 |
1 |
1 |
1 |
考查 |
|||||||
9 |
体育与健康 |
8 |
142 |
20 |
122 |
2 |
2 |
2 |
1 |
1 |
考查 |
|||||||
10 |
公共艺术 |
2 |
36 |
18 |
18 |
2 |
考查 |
|||||||||||
11 |
历史 |
2 |
35 |
35 |
1 |
1 |
考试 |
|||||||||||
12 |
劳动教育 |
1 |
18 |
5 |
13 |
分散至各学期 |
考查 |
|||||||||||
小计: |
56 |
996 |
798 |
198 |
12 |
12 |
11 |
10 |
10 |
|||||||||
13 |
公共选修课 (限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 |
36 |
36 |
2 |
考查 |
|||||||||||
14 |
职业素养 |
1 |
18 |
12 |
6 |
1 |
考查 |
|||||||||||
小计: |
3 |
54 |
48 |
6 |
2 |
1 |
||||||||||||
15 |
专 业 基 础 课 |
常用工具软件 |
4 |
70 |
60 |
10 |
2 |
2 |
考试 |
|||||||||
16 |
计算机录入技术 |
6 |
108 |
94 |
14 |
6 |
考试 |
|||||||||||
17 |
计算机编程基础 |
8 |
140 |
130 |
10 |
2 |
2 |
2 |
2 |
考试 |
||||||||
18 |
计算机网络基础 |
9 |
162 |
150 |
12 |
3 |
6 |
考试 |
||||||||||
19 |
图形图像处理 |
4 |
70 |
55 |
15 |
4 |
考试 |
|||||||||||
小计: |
31 |
550 |
489 |
61 |
8 |
10 |
2 |
5 |
6 |
|||||||||
20 |
专 业 核 心 课 |
多媒体制作 |
6 |
105 |
90 |
15 |
2 |
2 |
2 |
考试 |
||||||||
21 |
网页设计与制作 |
9 |
162 |
150 |
12 |
3 |
3 |
3 |
考试 |
|||||||||
22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
9 |
162 |
150 |
12 |
3 |
3 |
3 |
考试 |
|||||||||
23 |
C语言程序设计 |
6 |
105 |
75 |
30 |
3 |
3 |
考试 |
||||||||||
24 |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
3 |
54 |
24 |
30 |
3 |
考试 |
|||||||||||
25 |
图形图像处理(进阶) |
4 |
72 |
30 |
42 |
2 |
2 |
考试 |
||||||||||
小计: |
37 |
660 |
519 |
141 |
5 |
5 |
11 |
8 |
8 |
|||||||||
26 |
专 业 选 修 课 |
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 |
3 |
54 |
35 |
19 |
2 |
1 |
考查 |
|||||||||
27 |
网页动画制作 |
4 |
72 |
50 |
22 |
2 |
2 |
考查 |
||||||||||
28 |
云计算应用 |
2 |
36 |
20 |
16 |
2 |
考查 |
|||||||||||
29 |
移动终端 |
4 |
70 |
45 |
25 |
2 |
2 |
考查 |
||||||||||
小计: |
13 |
232 |
150 |
82 |
2 |
2 |
2 |
4 |
3 |
|||||||||
集中实践课程 |
军训、入学教育 |
2 |
30 |
4 |
26 |
|||||||||||||
社会实践 |
1 |
课余时间及寒暑假 |
||||||||||||||||
顶岗实习 |
30 |
540 |
0 |
540 |
18w |
|||||||||||||
毕业教育 |
1 |
1 |
||||||||||||||||
教育研习 |
1 |
学时计入第五学期教学周 |
4w |
|||||||||||||||
小计 |
35 |
570 |
4 |
566 |
||||||||||||||
总计 |
175 |
3062 |
2008 |
1054 |
注:1.公共基础课程共1050课时,占总学时的34.29%;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教育研习等)占总学时的65.71%;选修课占总课时的9.34%。
2. 学分计算方法:第1至第5学期每学期16—18学时计1学分;顶岗实习每周30个学时,共计30学分;军训、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研习、毕业教育等活动1项计1学分,共5学分。
版权所有:郑州鹤立中等专业学校 备案号:豫ICP备20202020号 技术支持:鼎晟教育联盟
学校地址:郑州市中原区郑上路81号 监督电话:15517592576 联系人:招生办 邮编:450006 招生热线:0371-61650265
乘车指导:郑上1路到校门口下车 官方报名网址:http://www.dsjylmw.com/tjbm.aspx